来源时间为:2023-03-17
近日,无锡中院发布了
“无锡法院2022年度消费者权益保护典型案例”,
惠山法院四个案例入选!
一起来看看吧!
▼
案例一
共享交通工具的经营者应保证提供的车辆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要求
【简要案情】
2021年5月,刘某在某网络平台上租赁了某物联
【典型意义】
共享电动自行车作为一种新兴的绿色出行方式,为居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作为共享电动自行车的经营者,应当保证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提供共享电动自行车未配置头盔,应视为其提供的车辆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负有过错,应承担相应责任。共享车辆网络平台未对入驻平台的车辆尽到必要的审核义务,对不符合安全条件车辆应当知情而未采取必要措施的,应承担连带责任。作为共享电动自行车租赁人,在骑行前也要认真检查车辆情况,骑行中注意自身安全,做到绿色安全出行。骑行过程中如发生问题,及时报警求助,固定现场证据,以备事后维权。相关经营者要自觉优化服务,努力为公众提供绿色安全的骑行服务,助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
案例二
网络服务运营商对用户虚拟财产和数据安全负有安全保障义务
【简要案情】
某网络科技公司开发运营了一款手机游戏,2018年10月,蒋某通过微信向他人购买账号成为该款游戏的玩家,并购买了大量游戏装备,未通过游戏内置交易平台交易。2020年1月,蒋某发现其账号异常,随即发现名下角色ID的装备虚拟财产丢失,立即通过游戏客服、邮件、电话等方式联系网络科技公司,数日未能取得联络。蒋某于2020年3月向网络科技公司发送邮件,列明了其丢失装备的情况,要求公司解决问题。但双方无法就装备找回达成一致,蒋某遂诉至法院要求恢复装备。法院经审理后认为蒋某作为游戏用户提供的证据已达到高度盖然性,网络科技公司作为游戏运营商,对游戏数据资料具有绝对的掌控力,在未能提供相反证据的情况下,法院对蒋某主张的被盗事实予以采信,网络科技公司作为专业的游戏运营商未能在此期间对游戏管理作出妥善安排、未建立通畅有效的沟通联络渠道,负有过错,应当与侵权人承担连带责任。最终法院对于蒋某要求网络科技公司承担责任、恢复装备数据的诉请予以支持。
【典型意义】
游戏运营商对游戏用户的虚拟财产安全负有保障义务,应当建立相应的安全保障机制。游戏用户在虚拟财产受到侵害时,有通畅的投诉渠道。游戏运营商在接到投诉后,也应当及时采取措施,保障用户的财产安全。因游戏运营商未能及时采取措施,保存有关游戏数据,导致无法查明事实的,应承担不利的举证责任。对于网络用户而言,在接受网络服务之前,应仔细阅读有关用户协议,通过安全途径使用网络和数据,保障财产和数据安全。在虚拟财产及数据受到侵害时,要及时向网络服务提供者反馈告知,可以采取截图、邮件、公证等方式保留固定证据,以备后期维权使用。
案例三
出售未经检疫合格且存在健康问题的
【简要案情】
陆某通过其小红书账号发布
【典型意义】
在宠物经济兴起的当下,网购宠物屡见不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的相关规定,从事动物经营的单位和个人向所在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报检疫是其法定义务。案涉宠物狗未申报检疫,且在送达后即出现健康问题,陆某亦表示其他有接触的宠物狗也出现了相同症状,应认定其出售的宠物狗存在健康问题,其销售行为构成欺诈。据向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了解,经营宠物狗买卖的单位及个人实际申报检疫的情况少之又少,可见宠物销售经营者法律意识淡薄是共通问题,广大消费者在网络平台购买宠物时,应尽量选择具备一定规模、经营规范的商家,同时在发现问题后应及时保存证据,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案例四
个人“代购”销售港版HpV疫苗的行为因违法而无效
【简要案情】
2021年9月,李某添加郝某为微信好友后,向郝某询问购买HpV九价疫苗的情况,郝某称香港HpV九价疫苗目前有货,当天冷链运输,购买后放冰箱冷藏,可以自己打或找诊所注射。双方商定价格后,李某即向郝某购买了六支疫苗,支付货款12600元。2022年10月李某收到货物,告知郝某其收到的疫苗上的二维码被涂改无法识别来源。后双方协商未果,李某遂向公安机关报案,郝某称该疫苗是通过水客从香港购买带过来的,其并没有疫苗销售资质。李某认为郝某存在欺诈行为,故诉至法院要求退货并支付三倍赔偿。法院经审理后认为,郝某个人不具备疫苗销售资质,其与李某的疫苗买卖合同因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而无效,郝某应将收取的疫苗款返还李某。因李某对于郝某个人出售疫苗有清楚的认知,不能证明郝某存在虚构或隐瞒真实情况的欺诈行为,故对李某要求三倍赔偿的请求未予支持。
【典型意义】
HpV疫苗作为预防宫颈癌的利器,因其庞大的需求市场导致“一苗难求”,同时也滋生了黄牛、违法代购等行业乱象,通过微商代购疫苗等非正规途径购买疫苗,存在巨大的隐患和风险。疫苗作为特殊药品,其经营销售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等法律的规制。国家对疫苗研制、生产、流通和预防接种全过程有着严格的法律规定和监督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对药品的销售资质也有明确规定。个人销售疫苗的行为,违反了药品管理法、疫苗管理法的相关规定,属于违法行为甚至可能构成犯罪,双方之间的疫苗买卖合同亦因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而无效。消费者通过非正规途径购买或接种疫苗,既无法判断疫苗的真伪,也无法确保接种的安全性,可能危及消费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广大消费者应当通过正规接种机构进行疫苗接种,确保真实有效。
原标题:《惠山法院四案例入选无锡法院2022年度消费者权益保护典型案例》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