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全行业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民航建设,航空安全、运输生产与服务、基础设施、法制和科教建设等取得新进展,实现了“十一五”时期的良好开局。
(一)航空运输发展
2006年航空运输继续快速发展,全行业完成运输总周转量306亿吨公里,旅客运输量1.6亿人,货邮运输量349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7.0%、15.5%和13.9%。当年共有定期航线1336条,其中国内航线1068条(至香港、澳门航线43条),国际航线268条。
2006年航空运输发展情况
指标
项目
实际完成
比上年增长
运输总周转量
(亿吨公里)
总量
306
17.0
国内航线
203
15.3
其中:港澳航线
10
7.0
国际航线
103
20.6
旅客运输量
(万人)
总量
15968
15.5
国内航线
14553
15.5
其中:港澳航线
536
5.4
国际航线
1415
15.5
货邮运输量
(万吨)
总量
349
13.9
国内航线
257
12.1
其中:港澳航线
18
5.9
国际航线
92
19.5
2006年航空运输发展主要特点是:全行业旅客运输量增幅高于货邮运输量1.6个百分点;国际航线增速较快,其中运输总周转量和货邮运输量增幅分别高出国内航线5.3和7.4个百分点,旅客运输量增幅与国内航线持平;港澳航线增速较低,总周转量、旅客运输量和货邮运输量增幅分别低于全行业10、10.1和8个百分点。
2006年我国民航旅客周转量高于世界平均增长水平9.8个百分点。航空运输总周转量、旅客周转量在国际民航组织缔约国的排名继续保持第二位。
与国内其他运输方式比较。2006年全社会旅客周转量比上年增长9.9%,其中航空旅客周转量增长15.9%,比平均增幅高6个百分点;航空旅客周转量在国家综合交通运输中所占比重为12.3%,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全社会货物周转量比上年增长8.1%,其中航空货物周转量增长19.5%,比平均增幅高11.4个百分点。
2006年我国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周转量增长情况
类别
项目
实际完成
比上年增长
旅客周转量
(亿人公里)
全社会
19203.5
9.9
民航
2370.7
15.9
铁路
6622.0
9.2
公路
10135.9
9.1
水运
74.9
10.5
货物周转量
(亿吨公里)
全社会
85603.1
8.1
民航
94.3
19.5
铁路
21954.0
5.9
公路
9647.0
11.0
水运
53907.8
8.5
(二)航空安全与航班正常
2006年全行业没有发生运输飞行事故和空防安全事故。全年发生飞行事故征候117起,事故征候万时率0.35,比上年下降0.05;事故征候万架次率0.65,比上年下降0.03。
2006年全行业平均航班正常率81.48%,比上年下降0.51个百分点。其中国内航班正常率81.27%,比上年下降0.67个百分点;国际航班正常率84.27%,比上年提高0.44个百分点。
(三)经济效益与运价
2006年全行业主营业务收入2276亿元,主营业务成本192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0.3%和21.7%;全年盈利68.6亿元,比上年增加42.2亿元。航空公司主营业务收入1589亿元,主营业务成本135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8.4%和19.4%;全年盈利23.8亿元,比上年增加37.3亿元。
2006年全行业运输收入水平5.18元/吨公里,比上年增加0.06元/吨公里。其中国内航线(不含港澳)5.65元/吨公里,增加0.10元/吨公里;港澳航线6.75元/吨公里,减少0.45元/吨公里;国际航线4.14元/吨公里,增加0.02元/吨公里。
(四)市场结构与旅客构成
2006年航空运输总周转量中,国内航线占66.3%(其中港澳航线占国内航线的4.7%),国际航线占33.7%;旅客周转量占69.2%(其中国内、国际航线各占77.9%和22.1%),货邮运输周转量占30.8%(其中国内、国际航线各占40.2%和59.8%)。
根据抽样调查,2006年航空旅客中,自费旅客占55.0%,公费旅客占45.0%;公务旅客占49.2%,旅游旅客占40.3%,探亲旅客占10.5%。
近年民航旅客运输市场构成情况()
类别
项目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旅行目的
公务
56.8
49.6
49.2
旅游
32.5
38.4
40.3
探亲
10.7
12.0
10.5
消费性质
公费
60.8
48.6
45.0
自费
39.2
51.4
55.0
乘机次数分布
1—3次
36.4
40.6
42.3
4—6次
23.2
24.1
27.0
7—9次
13.4
12.9
11.3
10—15次
9.8
8.9
8.5
15次以上
17.2
13.5
10.9
乘坐仓位
头等舱
3.5
3.9
3.3
公务舱
13.1
12.0
9.9
经济舱
83.4
84.1
86.8
(五)机队与运力利用
2006年全行业增加运输飞机178架(其中客机160架、货机18架),减少运输飞机43架(其中客机40架、货机3架),净增运输飞机135架(其中客机120架、货机15架)。至2006年底,全行业运输飞机998架,其中客机952架,座位15.3万个,比上年增长12.5%;货机46架,业载能力2300吨,比上年增长64.3。
2006年全行业运输飞机平均日利用率9.48小时,比上年增加0.1小时。平均正班客座率和载运率均比上年有较大提高,其中正班客座率为73.5%,提高2个百分点;正班载运率为65.7%,提高0.7个百分点。
(六)基础设施建设
2006年全行业固定资产投资260亿元。年内建成了文山、林芝、那拉提、克拉玛依、百色(军民合用)等机场,完成了北京—西安—成都—昆明航路改造和KU卫星通讯网工程;新开工上海浦东机场扩建、太原武宿机场扩建、青岛流亭机场飞行区扩建、银川河东机场扩建等工程。
至2006年底,全国民用航空运输(颁证)机场147个。定期航班通航机场142个,通航城市140个。全年完成旅客吞吐量3.3亿人,比上年增长16.7%;货邮吞吐量753.2万吨,比上年增长19.0%。
(七)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
制定并开始实施《民航总局关于深化民航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十一五”时期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原则和基本任务。中国民用机场协会、中国民航维修协会和民航科普基金会注册成立,行业组织体系趋于完善。在武汉实施航空运输综合改革试点,探索机场发展新途径。
至2006年底,我国与其他国家双边航空运输协定总数达到106个。积极发展航空运输双边关系,与阿富汗、阿尔及利亚、缅甸3国签署双边航空运输协定,与22个国家草签航空运输协定或扩大航权安排。分别与香港、澳门特区政府签署新的航空运输备忘录,增加了通航点和运力安排。开辟成都至阿姆斯特丹客运航线,这是我国中西部地区与欧洲之间的首条航线。实现我国与巴西的直接通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