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不小但潜力巨大,上海推进
1月18日,在上海市政府的牵头下,上港集团、东航集团、上海
该中心隶属于上海港海铁联运有限
“我们将整合铁路与
填补空白
在旅客运输方面,上海以一系列创新举措,走在全国前列。2020年8月,总部在上海的东航与中国铁路实现了双方App的全面系统对接,“飞机+高铁一站式联订”“一个订单一次支付”开创了中国
在
首单10公斤的货物从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起飞,经过2个小时的飞行,降落于上海虹桥国际机场。办理完手续后,货物迅速转由上海虹桥火车站进行高铁运输,并在5小时后抵达目的地北京南站。
上海腾翼搏时
但在特定的条件下,空铁联运更具韧性和性价比,并且更加绿色环保。
“比如恶劣天气航班飞不了,或者有的地区铁路网络发达但机场比较远、航班少等,这时空空联运就可以用空铁联运替代。此外,推动‘公转铁’运输,可以缓解道路交通压力、减少空气污染、缩短货物运输时间,这也是大势所趋。”于松海说。
在
贴补空白,既能为货主企业带来经济价值、丰富上海的多式联运体系,也能在绿色发展方面带来社会价值,助力上海建设更加绿色、低碳的国际航运中心。
小投资带来大效益
在于松海看来,上海打造空铁联运服务中心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做到空铁联运“无缝”衔接——上海是航空枢纽,也是铁路枢纽,而且虹桥机场和虹桥高铁站紧密相连,建设中的东方枢纽上海东站也以“站场城一体化”为建设发展目标,预留空铁物流预留工程。
张裔恩也表示,目前铁路和航空两端都具有较成熟的设施设备,在原有基础上作相应改造即可能满足空铁联运的要求,无须再大规模投资,建设新的、大的基础设施,这也很好体现了资源要素集成,整体效应强化的特点,在服务层面做加法。
“上海有区位优势和基础设施优势,因此上海发展空铁联运,可以实现小投资带来大效益。”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空铁联运服务中心设置在上海港海铁联运有限公司的平台上,显示出上海并没有割裂看待航空和铁路的联动,而是在更高的视角上,将航空、铁路、道路、水运、
协同创新
上海有良好的基础,但要实现目标,也面临不小的挑战。
发展多式联运,不光需要硬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更重要的是管理体制上的互联互通。
“制度规则上的联通才是最难的。”中国交通运输协会联运分会秘书长李牧原说,由于航空、铁路、公路、水路等不同运输方式管理体制的相互割裂,各自的运单、载距等差别巨大且无法互认,海关关检的规则、效率也各不相同,导致多式联运的制度成本高昂。
只有实现不同运输管理体制的无缝联通,才能最终实现“最后一公里”和“最后一厘米”的无缝衔接。
此次多方合作联合成立上海空铁联运服务中心,就是希望打破不同行业及企业之间的壁垒,加强交流和资源共享,在制度规则层面协同创新,实现共同发展。
换个角度看,正因为挑战不小,也意味着空间巨大。上海选择在当下率先成立空铁联运中心,就是让制度建设的探索跟上硬件基础设施加快提升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