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府无视国际社会的质疑和反对,强行启动了福岛核污染水排海。作为地缘相近的“邻居”,中国民众的愤慨中不仅饱含对地球生态的惋惜,也表达了对自身生命健康受到威胁的担忧。
面对近在咫尺的食品安全风险,担忧是正常的,但一些不该出现的情况也开始冒头:
有的消费者疯抢食盐。中国盐业协会发文解释,我国海盐产销量较小,消费者日常食用的井盐储量充足,无需囤积。市场监管总局也表示,已部署各地加强食盐
有的商家盲目蹭热点。据媒体报道,上海一家日料店推出“防辐射”套餐。店家称,套餐内的凉拌番茄可“减少皮肤受到的辐射损伤”,冷豆腐可“防辐射并加快代谢”,毛豆“提供免疫”等。日料店用“防辐射”当噱头已涉嫌虚假宣传,还可能制造不必要的焦虑。目前该套餐已经下架。会不会有商家蹭类似热点,需平台方加强监测,监管部门及时处置。
更值得关注的是,我国海产品及相关食品餐饮企业可能遭遇的误伤。以日料店为例,真正从日本
为保护国民安全,我国海关总署已全面暂停进口原产地为日本的水产品;市场监管总局发文,严禁食品生产经营者采购、使用原产地为日本的水产品加工食品、制作餐食或进行销售。此时抵制中国人开的日料店,或者号召不买海鲜,很可能是让中国渔民及企业为日本政府犯下的错误埋单。
近期互联网出现了抵制海鲜的声音,甚至有网民冲进直播间辱骂店主。这种不理智的行为应当遏制。同时,为缓解消费者担忧,监管部门、平台和商家有必要加强海鲜产品上市前的检测。这虽会增加成本,却是眼下让消费者放心的必要举措。
日本排放核污染水,给地球生态带来风险和挑战。全球海洋渔业会不会受到影响,以及影响有多大,需要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才能给出答案。此时,性价比更高的中国海鲜有机会填补百姓购物车。远离海洋的新疆、内蒙古、宁夏等地已成功用盐碱水模拟海水环境,养出了南美白对虾、青蟹、大黄鱼等多种“海货”。你愿不愿意尝尝来自内地的中国海鲜呢?(本文来源:经济日报作者:佘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