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间为:2025-10-12
面积仅4.7平方公里,却撑起四川
成都这个开发区不到5平方公里,为何能成航空航天产业核心
4.7平方公里托起中国航空航天“半壁江山
一片不到5平方公里的区域,竟撑起成都航空航天产业的一半营收、全省三分之一的总量,这里的企业参与了从歼-20到
2024年,中国航空航天产业规模已突破2万亿元大关,成为全球瞩目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这一波澜壮阔的征程中,一个面积仅4.7平方公里的区域——四川成都青羊经济开发区,正以惊人的能量支撑起成都航空航天产业的“半壁江山”。
在中国航空航天产业版图上,成都与北京、西安、上海、沈阳共同组成头部阵营。2024年,成都航空航天规上企业营收突破1500亿元,近三年产业规模复合增长率接近20,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作为国内同时具备飞机整机、航空发动机研制能力的三大城市之一,成都集聚了1500余家航空航天企业,形成了从整机到发动机、大部件、航空电子、地面设备的完整产业链。
成都坐拥6家航空航天类A股上市企业,包括盟升电子、纵横股份、中无人机等,数量占全国五分之一,成为全国航空航天产业发展的“中心地带”。
青羊经开区的产业积淀已长达半个多世纪。这里是国内重要的航空整机产业基地、国际民机大部件研制生产基地。中航工业成飞和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作为“镇园之宝”,歼-20、歼-10以及“枭龙”、“翼龙”系列等均出自中航成飞之手。
2024年,青羊经开区以748亿元的航空产业营收,撑起了成都市二分之一、全省三分之一的体量,真正成为了成都航空航天产业的“半壁江山”。这片土地正在书写着小区域实现大作为的传奇故事。
青羊经开区不仅是制造基地,更是创新策源地。这里获批建设了飞行器数字敏捷设计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字号”创新平台。这些平台为航空航天技术的突破提供了强大支撑。
2024年,青羊经开区拥有244家航空重点配套企业、193家规上企业、123家高新技术企业和47家专精特新企业,涵盖机载设备、复合材料、工业软件等重点航空领域。该区域建成各级各类创新平台79个,其中省级创新平台42个,引育高层次人才544人,航空产业人口达3.2万人。
这些数字背后是强大的创新能力。国家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作为国防领域第一家、也是航空领域唯一一家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它的落地和投运为青羊经开区的创新发展提供了硬核支撑。
青羊经开区正从航空向“空天一体化”加速迈进。“青羊造”昊龙货运航天飞机已经完成方案设计,正全面开展工程研制,未来将大幅降低太空
2025年,青羊经开区计划招引5家以上无人高端装备企业,进一步壮大无人机产业链。同时积极协助中国星网布局卫星通讯项目,推动昊龙货运航天飞机、上海交大空天未来技术研究中心等项目落地,力争招引2家以上商业航天企业。
园区还计划组织企业参加“2025年墨西哥航空航天博览会”等国际知名展会,助力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提升中国航空航天产品的全球影响力。这些举措展现了青羊经开区放眼全球的视野和格局。
青羊经开区的服务理念值得称道。他们打破传统“经开区=经开区管委会”的思维惯性,探索出“管委会 部门 街道 平台
园区创新性地将政商事服务中心搬进了航空国创中心产业园,新增窗口、智能设备和直播互动等功能,构建政企互动新生态。他们还构建了10个产业网络、10个副处级网格长组成的网格服务体系,建立“企业吹哨,网格员报到”机制,推动“被动等待服务”向“主动靠前服务”转变。
这种创新服务模式的效果显著:企业变更办理时限从法定的6个工作日压缩到1个工作日完成,企业诉求的处置结案率达到75。这样的服务效率在全国开发区中都是领先的。
2023年,青羊经开区在全省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中排名省级开发区第一。2024年,它在省级“亩均论英雄”评价中排名全省第四、全市第一。单位面积产出的跃升,本质是制度红利的释放。
从歼-20S到昊龙货运航天飞机,从无人机到卫星互联网,这片4.7平方公里的土地正不断突破着物理空间的限制,证明着“有限空间,无限发展”的可能。青羊经开区不仅是成都航空航天产业的“半壁江山”,更是中国航空航天事业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一个缩影。
这片区域用它的经济密度、产业质量、科技能量,全力建设全国领先的航空航天新质生产力示范区,带动国家级产业集群再次“起跳”。它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创新的理念、实干的精神和优质的服务,再小的区域也能创造奇迹。
成都青羊经开区的实践,为全国各地开发区转型升级提供了宝贵经验。它证明了中国航空航天产业的蓬勃生机,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片热土正在为中国航空航天事业写下崭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