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间为:2024-01-17
开门红!天舟七号货运飞船成功奔“天宫”,上海作出这些关键贡献城事更新2024-01-1723:39来源:上观新闻作者:束涵这是我国空间站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以来的第二艘货运飞船。
2024年1月17日22时27分,天舟七号货运飞船由长征七号遥八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至预定轨道,中国载人航天工程2024年度的首次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天舟七号携带了支持航天员3人280天的生活物资、平台设备、推进剂和科学载荷,是我国空间站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以来发射的第二艘货运飞船。
首次验证3小时快速交会对接
此次任务的一大亮点在于,天舟七号首次采用3小时快速交会对接模式,为在轨航天员乘组“闪送”物资。
作为交会对接的核心关键产品,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八研究院研制的对接机构,如今已圆满完成30次对接。从早期对接目标只有8吨,到目前的180吨,每次满分对接的背后,都彰显着对接机构这一“金牌产品”的强大适应能力,进一步提高了空间站工程交会对接任务的可靠性。
作为改进型货运飞船,天舟七号首次以3小时快速交会对接于核心舱后向端口。每次工况变化带来的挑战,对于对接机构来说,都是全新的尝试。
八院对接机构研制团队在设计阶段就已经考虑到多工况的对接能力,特别是本次天舟七号对接机构更是开展了29个工况的29次捕获缓冲试验,充分验证了产品的可靠性,进一步巩固了我国在交会对接领域的领先地位。
太阳电池翼实现“骨骼国产化”
在设计伊始,天舟货运飞船的太阳翼就创造性地采用了玻璃纤维网状结构的半刚性基板,与神舟载人飞船采用的刚性太阳翼相比,具有轻量化、高压安全性、高承载性、展开方式简单和展开速度快等优势。
如果把刚性太阳翼比作乒乓球拍,那么天舟货运飞船的半刚性太阳翼就像羽毛球拍,拍杆和拍框的材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的品质。因此,结构材质的稳定性是太阳电池翼在轨可靠稳定工作的关键。
天舟一号至天舟六号,太阳电池翼结构中涉及到碳纤维的零部件均采用进口原材料,而此次天舟七号货运飞船采用“国产骨骼”,实现了原材料国产化。
为此,八院积极开展半刚性基板和连接架国产化技术方案论证,在充分调研可选国产材料的基础上,开展了大量工艺试验和仿真计算,验证了国产化替代方案的可行性,采用国产化的产品通过了各项试验考核,确保产品功能性能满足要求。
驱动机构优化升级
目前,空间站长期处于三舱+载人飞船+货运飞船的组合体形态,货运飞船所面临的力热环境更为复杂多变,这对于货运飞船的“运动关节”——驱动机构的可靠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飞船在停靠空间站后,位于太阳翼与飞船推进舱舱体连接处的驱动机构,是为飞船提供能源传输的重要部件。它通过调整太阳翼的角度,以实现太阳光最大范围地照在太阳翼上,保证发电效率。
在天舟七号货运飞船研制过程中,八院研制人员对驱动机构进行优化升级,进一步提高其驱动能力和驱动可靠性,让这一“运动关节”可以更好地控制太阳翼完成跟踪、捕获等动作,应对太阳翼展开、飞行器变轨、对接、停靠、返回制动等工况的适应能力更强。
针对升级后的驱动机构,开展了力学、热真空、静力试验等20余项试验项目,试验结果均能满足技术要求,为天舟货运飞船插上一对有力“翅膀”。